二〇二一,党史智慧花朵在理论百花园中灼灼绽放 ——理论界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成果综述
发布人:包晨婷  发布时间:2022-04-21   浏览次数:10

以纪念党百年华诞为标志,2021年注定将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中。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为着这个深切寄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上,专门部署学党史;赴贵州、福建、广西、河南、青海、北京、西藏、河北、陕西、山东等地调研考察,一路讲党史。

  一次特殊而重要的党内集中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党如火如荼开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成为全社会共同行动。

  春风吹拂,百花盛开。理论界立即行动起来。一批学术名家带头,社科、高校、智库研究机构纷纷跟进,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在理论界蔚然成风。

  北京师范大学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及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论著,蕴含着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饱含着无比珍贵的思想智慧,为理论界深耕党史课题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年多来,理论界推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以“党史”为主题词,以2021年2月至今年2月为起止点,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共检索出研究文章2.3万多篇。

  建党百年,为党史课题研究迎来一个丰年。党史智慧的花朵,在理论百花园中灼灼绽放。

  作为思想文化大报,光明日报始终密切关注理论界的学术动态,为他们展示研究成果提供平台。近期,本报成立报道组,就理论界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走访了众多专家学者。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现了卓越的理性思维、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人民情怀、宽广的世界眼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关注了理论界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4方面13个重点课题的成果。

卓越的理性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处处闪烁着理性光芒,体现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的深深思考

  回望百年,是一次溯源之旅。

  沿着先驱者披肝沥胆、筚路蓝缕的足迹,去发现最先的那束光、最先的泉涌之地。

  深情回望来时路,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聚焦在那部以深邃的历史分析、开阔的世界胸襟、充沛的革命激情而著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共产党宣言》上。

  由“真理的味道”引发更深入的思考: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如何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

(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讲常新的重大问题,也是百年党史研究的首要课题。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很多专家喜欢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这句广为流传的“经典语录”。因为“真理的味道”,蕴藏着我们党应运而生、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密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的论述非常透彻。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党宣言》与陈独秀、李大钊、陈望道等先觉者神奇相遇,“这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霞光,给正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

  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有了前进的主心骨。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句话是如此朴素亲切、深入人心,道出了近代中国对科学理论指导的迫切期盼,道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道出了我们党探求真理的不懈努力。

  百年党史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

(二)“两个结合”标注一个新高度。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两个结合”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界强烈关注。学者纷纷撰文,认为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凝结着人类思想精华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历史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伟大文明,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丰富的养分和深厚的动力。

  学者普遍认为,“两个结合”以全新的理论表达回应了时代呼唤,包含了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中不曾具有的时代内容、崭新命题和表达方式,凸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鲜明特色,极大增强了文化自信,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学科增长点和研究创新点。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两个结合”也是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的最好注解。“民惟邦本”之于走共同富裕之路,“革故鼎新”之于全面深化改革,“隆礼重法”之于法治中国建设,“道法自然”之于生态文明建设等,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滋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认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表明,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是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染过的马克思主义。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者们表示,要进一步深入挖掘领会“两个结合”的丰富思想内涵和深邃精神意蕴,“其重大历史意义、时代价值,其所蕴含的昂扬的、蓬勃的文化自信,我们当深悟之、躬行之”。

(三)“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理论界关注到,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首次提出“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两年之后的“七一”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句式之变,大有乾坤。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从更大的历史纵深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卓越性,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维度重申了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为人间带回真理的火种,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启了真理之书的扉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在科学社会主义这部巨著里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不朽篇章。社会主义的参天大树在世界东方越发根深叶茂。

  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2021年8月,年逾九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陈先达教授,率先推出《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一书,满腔热忱回应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他认为: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贯穿一条理论红线,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中国民主革命胜利之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之源,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罗盘。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科学揭示了百年来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深刻阐发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为我们党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带领人民开创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伟大思想与非凡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理论与伟大实践相互激荡。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等表示,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必将展现更为强大的科学力量,绽放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宏阔的历史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贯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彰显着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的历史自觉

  北京,紧邻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新落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气势恢宏。

  2021年6月18日开馆当天,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这里,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

  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

  观看百年党史展,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追寻,是一次荡涤心灵的思想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万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党史,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的重要论述,在学界引发热烈反响。

  百年党史成为关注焦点和学术热词。围绕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不同视域、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四)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浓缩百年历史奋斗,揭示百年历史真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用32个字阐释伟大建党精神: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这一精辟概括,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历史、党的传统、党的精神的深刻感悟,既具有深厚历史基础,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对自身性质宗旨的领悟,对自身精神家园的守望,达到了新境界。

  一个崭新的命题,激发了理论界研究的极大热情。大家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展开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对其深刻内涵、历史意义、当代价值等进行深入阐释。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表示:“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是我们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一把金钥匙。”

  有学者撰文指出,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和服膺真理的崇高品格、为实现远大目标而不懈奋斗的理想追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全部实践的主题主线、矢志不渝的政治担当;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精神气概、不惧牺牲无私奉献的风骨品质;深刻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人民立场、水乳交融的赤子情怀。

  伟大建党精神32个字、4组词的表述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清晰的逻辑起点、清晰的发展过程、清晰的逻辑归宿,于平实的表述中给人以深刻启迪和巨大力量。

  伟大建党精神是贯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因密码。

  从这一源头出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无数绚丽的精神之花在中华大地竞相绽放,贯穿百年而又历久弥新。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终身教授齐卫平等学者多次论及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间的深刻理论逻辑,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又是革命精神衍变之魂;既是精神谱系中处于“管总”“源头”位置最为重要的精神,又是精神谱系中的一种具体精神;既可作为全党的精神标识,又可作为广大党员的自我激励;既属于昨天,更属于今天和明天。

  擦亮精神源头的那颗巨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群星更加璀璨夺目,共同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天空。

(五)“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命题,促发了理论界的深度思考和深入研究,从历史比较和现实观照中,不断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

  历史昭示:在百年奋斗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在失误之后拨乱反正、在磨难面前百折不挠,始终打不败、压不垮,在风雨洗礼中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理论指导。

  现实启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之所以能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风雨不动安如山,赖有砥柱立中流。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

  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两个确立”,具有强大的民意基础,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包庚等学者认为,“两个确立”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励精图治、顽强奋斗的必然逻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体现,对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大家一致表示,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有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就有了“主心骨”“掌舵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有了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党和国家事业就有了“定盘星”“指南针”。

(六)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这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望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给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一个笃定自信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

  沿着第一个答案的指引,我们党胜利实现从“进京赶考”到长期执政。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已走上新的赶考之路,“跳出历史周期率之问”,又一次摆在我们党的面前。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从第一个答案到第二个答案,跨越76年的历史时空,同样笃定自信,同样弥足珍贵。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肖贵清等学者指出,自我革命,既有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培育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立”,也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的“破”,在“立”与“破”的辩证统一中,在革故鼎新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确保我们党能够完成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和崇高使命。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

  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先后开展,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初心使命更加笃定,奋斗目标更加锚定。

  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从具体细节入手,定制度、立规矩,中央政治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五年之效,又推出实施细则,使作风建设步伐更加坚实。“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以上率下、不令而行。中央八项规定深刻改变了中国,赢得了民心民意,厚植了党的执政根基。

  以雷霆万钧之势反腐倡廉,“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腐败蔓延势头得到坚决遏制;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修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点亮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航标灯”,拉起修身用权的“警戒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如专家所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如此决绝地刀刃向内,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持自我革命,持之以恒、淬火成钢,历经岁月洗礼的百年大党更加朝气蓬勃,“归来仍是少年”。

(七)“总结运用好党积累的伟大斗争经验”。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发出的号召,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策略,练就斗争本领”。

  专家们表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大问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提出的重大命题。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刘光明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也是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的政治品质。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实现的。要认真总结百年来我们党推进伟大斗争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并从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斗争是一门艺术。不但要敢于斗争,还要在斗争中学会斗争,掌握过硬的斗争本领。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增强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坚持底线思维,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危机困难面前勇于挺身而出。特别是对于美西方全方位、无底线、变本加厉的遏制打压,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赢得尊严、赢得主动,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共产党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赢得过去,必将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开辟未来。

八)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

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气势恢宏,蕴含着磅礴力量和无穷智慧,是一部蕴藏百年壮阔历程宝贵经验的“活的教科书”。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党员干部口中,这句话都是曝光率极高、认同度极大的党史金句。

  党史记录的是历史,讲述的是奋斗,探索的是大道,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副主任张太原指出,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我们进一步加深了树立大历史观、正确党史观重要性的认识。如果不懂得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极有可能迷失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与细节之中,甚至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读懂百年党史这部大书,最重要的是学习好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殷殷:“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关键在青年。

  如何使青年人读懂百年党史这部内涵深邃、内容厚重的大书,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系,“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

  专家们表示,我们要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切实肩负起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的责任,引导他们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满怀信心地向前进,使红色成为当代青年最鲜亮的青春底色。

深厚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把“为什么人、靠什么人”作为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充盈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炽热情怀

  网友曾经说,“人民”是2021年最火热的词语。

  我们理解,“火热”,一是指热度,人民应该是党史学习教育中最热的关键词;二是指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的重要论述,最是温暖人心。

  历史潮流因人民的力量而涌动,时代芳华为人民的拼搏而绽放,理论界为关于人民的崭新论断而鼓舞。

(九)“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一系列重要讲话,始终没有离开“人民”二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这一重大论断是如此富含哲理、饱含深情,在学界产生经久不息的回响。“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无比深厚的人民情怀,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这一人民情怀,来源于对党的历史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并把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道理告诉全党,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传导给全党,使“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成为全党共识。

  这一人民情怀,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民本思想,转化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和担当。

  这一人民情怀,来源于个人成长经历的切身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是从黄土高原腹地的小村庄走出来的人民领袖,历经多层级领导岗位历练,直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这一成长经历,使他切身感悟到“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就如他回忆在梁家河时,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这是多么朴素、多么真挚的情感!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奋斗为了人民,始终做一名“人民的勤务员”。

  这一人民情怀,来源于治国理政实践的亲身躬行。始终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都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足迹踏遍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春节时的嘘寒问暖从未间断;无论是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还是走进田野乡村,与基层群众的约定,始终记在心里,念之,行之……习近平总书记为民、忧民、亲民、惠民的情怀,饱满深厚,隽永悠长。

(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发出开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新征程的号令,立即牢牢吸引了学界的目光。

  专家们普遍认为,“全过程的内涵极其丰富,人民二字有千钧之重,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让人民最广泛参与的民主。健全更加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更加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全覆盖,14亿多人民的声音都听到,56个民族的意愿皆重视。人民是不是真正当家作主,不仅要看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

  由人民最真实享有的民主。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机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基层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民主实践,从“小院议事厅”到“协商议事室”,从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事群”,人们通过这些接地气、聚人气的民主形式,进行广泛协商,利益得到协调,矛盾有效化解,也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由人民最真实享有的民主。

  对人民最管用实惠的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政治协商制度以协商聚共识、以共识固团结,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从治理雾霾到防治水土污染,从关注儿童“小眼镜”到应对人口老龄化,从决战脱贫攻坚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基层呼声与政策精准契合,各界建言献策成为决策重要参考,一言一策的凝聚、一点一滴的推动,绘出民主最大同心圆、找到协商最大公约数,汇成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

  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推动新时代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十一)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后,如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党中央思考谋划的重大战略问题。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21年8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了系统阐释,提出的推动共同富裕总体思路、目标原则、实现路径等,成为理论界重大课题。

  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将是人类多么宏伟、多么壮丽、多么迷人的事业,也必将是要为之付诸最为艰苦努力的事业。学者们如是说: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让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是人民领袖习近平最深沉的挂念。从中国梦“让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的愿景,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再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谋划,始终念兹在兹。一个关乎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宏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谢伏瞻认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从未止步。毛泽东同志设想的“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设计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激发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宣示的“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完整勾画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间表、路线图。

  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都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物质富裕,而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推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邱海平教授认为,物质和精神都富裕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精神生活富裕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激发人的奋斗意志,创造更富裕的物质生活。只有坚持追求物质和精神都富裕,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过上美好幸福生活。

  共同富裕重在三次分配协调配套。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谋划是,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院长黄泰岩表示,纵观世界经济学各流派,实现富裕都是共同的追求。但事实是,西方的经济越发展,分配不公越严重。这是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对20多个欧美国家近200年收入分配状况研究得出的结论。今天,中国正在深入研究如何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通过扩中、提低、调高,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实践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极分化问题。

  推动共同富裕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唯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先行先试的探索步伐已经迈开,人们充满了期待。

宽广的世界眼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饱含着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胸怀,展示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前途前进的坚定信念

  党的百年华诞,世界瞩目的天安门广场。

  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高亢洪亮:“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

  如潮掌声与激越歌声相交织,10万羽和平鸽腾空而起、展翅高飞,带着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礼赞,飞向远方。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作为中国号巨轮的掌舵人、世界第一大党的领航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放眼寰宇,思考着人类的发展和未来。

  “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这掷地有声的宣示,穿透历史的云雾,回响在时代的天空。

(十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论断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的一大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

  从世界历史进程看,中国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从人类文明演进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摆脱了西方现代性逻辑的控制,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终结了“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证实了“除了资本主义别无他路”的线性史观的偏颇。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

  从时代发展大势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展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意蕴,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崭新叙事,向世界揭示了“走自己的路”才是人间正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崭新的文明形态,标注了人类文明的新高度。崭新的现代化道路昭示我们,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挺立潮头、把握未来。

(十三)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世界上的一个大事件,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走上世界大舞台的大事件。

  50年风云激荡,50年潮起潮涌。中国共产党在这个世界大舞台上,任凭风吹浪打,尽显英雄本色。在纪念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郑重呼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很多国际问题专家就此作出解读,普遍认为:

  这是对世界的警示。当前,百年大变局与世纪大疫情相互交织、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剧烈动荡变革期。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强权主义严重冲击全球治理体系,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严重侵蚀世界和平发展事业。面对人类发展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对世界的宣示。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将始终不忘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底色,不忘“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古训,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这是对世界的倡议。世界这么大、问题这么多,“明天会更好吗?”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主张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将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向着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世界将会看到,立志千秋伟业、胸怀人类命运的中国共产党人,携手各国人民,和衷共济、安危与共,无惧风雨、勇往直前,一起向未来。

后记

  这篇报道完成之际,恰逢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正式印发。

  《意见》充分肯定了党史学习教育认真贯彻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取得重要政治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作出了战略部署。

  理论界对此高度赞同、备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精神,科学阐释好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把重点领域突破与多学科协同结合起来,把宏大主题与微观表达结合起来,把学理化与通俗化结合起来,推动党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光明日报将继续聚焦理论界、携手理论界,宣介好理论界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的丰富成果,让记者与学者、读者一起,在学思想、用思想中同成长、共进步。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3日 11版)